新世紀論壇新聞發布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住屋承擔能力研究報告(1987-2017)

新聞發布
香港各世代大學學歷勞工住屋承擔能力研究報告(1987-2017)
舊世代與年輕世代置業處境大相逕庭
增加資助房屋供應迫在眉睫

新論壇及新青年論壇就1987年至2017年的大學學歷勞工置業能力進行研究,發現1987年至1997年的樓價升幅高達520.2%,還比2007年至2017年的222.6%高,可是,1987至1997年的大學學歷勞工,比年輕世代有更佳的置業能力。除了年輕世代的薪酬增長被樓價大幅蠶食外,研究同時總結出年長和年輕世代分別面對的「上車」處境,特別是新世代面對的困難。


研究根據政府統計處1987年至2017年的大學學歷勞工收入數據,再經1999年的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樓價和租金指數作調整,計算這30年間各不同時期大學學歷勞工的住屋承擔能力。研究發現,雖然同樣面對樓價上升,但年長和年輕世代面對的處境有頗大分別,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新世代起步點低:經樓價指數調整後,第二代和第三代中位數初入職收入有$17490元和$10563元,但第七代和第八代收入跌至有$5819和$4492元(見表五)。而呎價佔收入比例,第二代和第三代為19.1%和33.9%。但第七代和第八代已升至52.5%和75.3%。(見表八) 以承擔能力,年輕世代遠遠弱於年長世代。


新世代的增薪幅度慢:在1987年至1997年樓價指數上升520.2%,而第二代的大學學歷勞工由20-24歲增至30-34歲時,中位數收入亦上升達491.3%,增薪勉強可追上樓價。可是,在2007年至2017年,樓價指數升幅較低,有222.6%,但第六代大學歷勞工由20-24歲增至30-34歲時,收入只是上升161.8%。(見表十一)


近十年上車盤升幅大:在1987年至1997年的樓市上升,A類上車盤的升幅比整體樓價指數略低,可是,在2007年至2017的升浪,上車盤的升幅明顯比整體樓價指數高,對上車一族影響尤大。(見表三)


第三和第四代受惠於樓市下跌置業能力強 :經樓價指數調整後,在不同世代的30-34歲大學學歷勞工當中,以中位數計算,第三代的收入最高,達到$35765元,呎價佔收入比例只有9.1%。其次為第四代有$22222元,呎價佔收入比例為13.1%。在第一代($21126元)和第二代($16676元),呎價佔收入比例分別為17%和20.3%,樓價負擔已經較重。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分別跌至$12124元和$8625元,呎價佔收入比例分別升至為25.2%和39.2%。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第三和第四代縱使置業能力較強,但並非其增薪得到顯著改善,而是由於樓價大幅下跌所做成的。(見表六及表八)


資助房屋供應追不上早世代:在1987年至1997年,香港有不同的資助房屋供應,包括有居屋、夾心階層以及首次置業貸款等,及後因金融風暴而取消。雖然政府在2011年政府決定重建居屋,但至2014年才開始發售,供應量亦遠遠追不上前世代的供應。


是次研究報告發現,不同世代的置業處境大相逕庭,社會不應以過去的標準來看現時年輕世代的置業困難,事實上,以現今大學學歷勞工的薪酬和增薪幅度,置業確實是難以負擔。新論壇認為,政府必須要多管齊下,大幅度地增加土地供應,多興建資助房屋,另外,政府必須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讓更多大學學歷勞工能投身高增值行業,從而獲得更高收入。


詳細研究報告: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940_BKe.pdf

簡報:http://www.ncforum.org.hk/file/upload/file_941_tiG.pdf



研究由新論壇召集人馬逢國和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咏駿主持,城市大學特約教授曾淵滄博士,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先生擔任評論嘉賓,評論樓市和政府的房屋政策。